北市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5年花1.7億元,卻得來半數失敗案例,如以新創的角度來看,這比例不高,要真正了解的是,失敗的案例中,相關企業後續是否了解失敗原因及獲取經驗。
政府發展智慧城市應用對於合作業者,能提供的是政策、場域及資金,其中資金是一大問題,全由民間業者支付不合比例原則外,還會扼殺新創業者,如落入財團更影響到整體全民利益,因此專案辦公室就顯的特別重要,但純以政府資金來看,北市5年1.7億元和他國相比,真的有明顯落差。
市府推出的pay.taipei 智慧支付平台自 106 年上線迄今,已為市庫節省 3,559 萬元代收手續費。擷取於App。
以韓國首爾為例,繼首爾2020計畫打造智慧交通如即時監看、交通卡數據整合後,首爾再續推計畫,擴大5G、大數據、邊緣計算於智慧城市的應用,預計投入1,014億韓元,折合新台幣28億元,並成立與北市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工作內容相近的專職部門,統籌智慧城市規劃,深化智慧城市建設。
再看看近期與我國關係增溫的印度,該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「智慧城市任務(Smart City Mission)」,將在2022年前於在全印度打造100座智慧城市,總計畫經費達2.02兆印度盧比,折合新台幣8600億元,總計9,950萬人受惠。因此,以韓國、印度來看,如此大的預算規模,加上智慧城市多是新創應用,如等比新創企業一年約90%倒閉的不成文資料來看,韓國、印度發展智慧城市的失敗例子肯定不少。
以北市5年花1.7億來看,預算規模無法和國際相比外,北市還於2019 IMD全球智慧城市指數 (SCI)中,排名第七,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,整體表現「相當超值」,因此探究成功案例不多,不如思考政府、民間投入企業在失敗案例中得到哪些經驗;另外,成功的案例中,市府又幫忙增加多少產值,例如,要不是日前議員質詢,市民還不知道pay.taipei 智慧支付平台自 106 年上線迄今,已為市庫節省 3,559 萬元代收手續費外,截至 109 年度 9 月底,共收繳 10 億元、779 萬張單,收繳金額成長超過 1 倍,北市府達到節約公帑、還利於民的重要價值,因此好、壞資訊都需市府多多與市民溝通外,還可從中找到當前市民對於智慧應用的真正需求。